顶点资讯2021年10月21日消息,根据最新数据统计,截止到10月21日,国内半导体企业已经共有49家开始了IPO,这些半导体企业涵盖了产业链上的材料、设备、设计、封装和制造。
三分之一营收超10亿,最高超200亿
根据顶点资讯的统计,这49家半导体企业的平均营收达到了12.73亿人民币,总营收超过了620亿人民币。不过,其中还有六家半导体企业的净利润为负。
根据上述49家半导体企业在2020年披露的财务报表,其营收全部都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。其中,营收在1亿至10亿之间的企业有35家,10亿至50亿之间的有11家,超过50亿的共有3家。
营收榜状元是从事LED封装的兆驰光元,其在2020年的总营收超过了200亿人民币。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显示驱动芯片和传感器厂商---格科微,和存储芯片制造商---江波龙。
营收介于10亿至50亿的企业占绝大多数,包括半导体设备厂商屹唐股份,传感器厂商思特威,基带芯片厂商翱捷科技,半导体设计厂商盛美股份,无线音频芯片厂商聚和股份,功率半导体厂商比亚迪半导体,存储器、FPGA芯片和安全与识别芯片厂商复旦微电,半导体显示器厂商冠石科技,电源管理芯片厂商艾为电子,电源管理芯片厂商龙芯中科,还有晶圆代工厂商晶合集成。
晶合集成---营收增长,亏损扩大,不断增加研发
晶合集成成立于2015年,是由合肥建投控股与台湾力晶科技合资创办的晶圆代工厂,其2018年至2020年的年营收额分别是2.18亿、5.34亿和15.12亿,平均年增长率为164%。虽然晶合集成的营收在快速增长,但是每年的亏损却在高位持续,且缓慢增长,三年间亏损总计将近37亿人民币。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,未弥补亏空超过43亿人民币。
在亏损持续扩大的情况下,晶合集成的研发投入依然在稳步提升,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均超过1亿元人民币,2020年更是达到了2.45亿,年平均增长率为36.95%。虽然相比同行业巨头台积电的38.85亿美元和中芯国际的46.72亿人民币有不小差距,但是上升势头非常迅猛。
晶合集成已经拥有了成熟的90nm触控和显示驱动芯片平台,目前正在进一步提升工艺水平,尽快实现55nm制程工艺。
目前,晶合集成已经完成了90nm图像传感器的技术开发,这只是初步阶段。晶合集成正在朝55nm图像传感器方面做研发,顺利完成的话,将会在晶合集成二厂实现量产。
晶合集成目前正在成熟的90nm工艺平台的基础上,对电源管理芯片技术进行升级,打造全新的BCD工艺,并结合模拟仿真、IP验证和模型验证,提升90nm电源管理芯片的性能和产能效率。
晶合集成晶圆产品
通过此次IPO主要是为晶圆二厂12英寸产能扩建进行募资,具体包括电源管理芯片、显示驱动芯片和图像传感器芯片,将为5G应用、物联网和汽车制造厂商供应芯片。
IC设计占多数,大多企业能盈利
这些申请IPO的49家企业中,有将近73%的企业为IC芯片设计企业,反映了目前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基数多、数量大的特点。在具有技术门槛高、重资产和折旧特点的封装测试与制造行业,只有4家企业进行了IPO,其中3家半导体封装测试厂商,1家半导体制造厂商。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,比如半导体设备企业有4家,芯片设计工具企业有2家,再就是4家半导体材料企业。
总的来说,由于IC芯片设计企业轻资产、高毛利和重研发的特点,因此在IPO方面具有更大的动力。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供应链整体不稳定的形势下,半导体材料、设备和封装也非常受资本的青睐。
从盈利角度来看,大多数厂商都能实现盈利,只是规模不大。这主要是因为与行业内的巨头还有一定差距,不管是在技术沉淀还是研发投入上面。不过随着融资的不断进行,在资本的加持下,相信中国大陆半导体行业会越来越好。
>>>相关阅读:格芯在美国申请IPO 今年第三季度营收暴涨56%